看,那些尴尬的开发商……

“重营销轻品牌”的苦果。

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关,对于开发商而言更是如此。算下来,一年的收获即将看到结果,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依旧没能改变。

尴尬局面,谁又愿意被看到,特别是还被看透了,看穿了,也就真相了……这样的“翻车场面”确实相当的尴尬,这其中的一些开发商或许终于醒悟了,什么是“重营销轻品牌”的苦果。

翻车年年有,今年特别多!而且如同瘟疫一般传播开来,涉及到房企要多大有多大,要多小有多小,总之一句话没有你想不到的。

大到碧桂园也参与到这场没完没了,看似无聊的翻车事件中来。在这里就不多说主人公名字和诸多细节了,以免被冠以炒冷饭。但谁能想到一场离职和一个车位,让外界对于碧桂园有了新的认识。有人说人走茶凉,有人说,这一出好戏就是职业经理人的宿命。

好在,最终故事的主人公放下了愤怒,捡起了职业的另一面,一篇感恩过往的文字道出了江湖中的诸多无奈。其实哪有什么特别的个性和锋芒,慢慢地都会被磨平,谁也不例外。

01

不顺不分“大小”

碧桂园被诟病的高周转传染到了同为佛山起家的美的置业,同样的是工地致命事件,不同的是碧桂园彼时已经是行业第一,而美的置业上市不过一年,还徘徊在冲击千亿房企的路上。在生命面前,美的置业用多少个道歉能换回来品牌形象呢?一定是很难,很难的!

更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,美的置业和碧桂园“关系密切”,搜索碧桂园和美的置业可以看到,顺德老乡们的合作还是很多的,看一则2018年报道。

美的置业、碧桂园将“携手”打造顺德的“未来城”本土“千亿房企”与美的置业集团共同打造这一项目,将选址在顺德的北滘新城,未来将是国际级TOD城市综合项目。

据悉,该项目投资67.4亿元,被誉为“领航城市发展”的代表作。而项目将作为顺德地标建筑来打造,其楼高将达200米,是一个集高端商办、智慧住宅、大型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建筑。

是不是在今天看来,有一些尴尬了呢……或许,不能一棒子打死高周转,因为如果能够高质量的高周转,那肯定不会是洪水猛兽,但如果背离的高周转的初衷,那的确容易引火上身。

02

“踩雷”与“狗屎运”
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不知道用这句话合适与否,但真想不起更合适的词语了。

新湖中宝不算是高调的公司,长三角区域是其的主战场,只不过新湖中宝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开发商。对于金融和科技投入了不小的精力和资金,但的确容易踩雷。51信用卡出事儿就殃及了池鱼新湖中宝,仔细一看发现,新湖中宝是其二股东角色,并且从公告的内容来看,并未派出高管参与经营和管理,换言之就是纯粹的财务投资了,踩雷的尴尬一度让新湖中宝抬不起头来。

到底是不务正业重要,还是好好做好房地产更好呢?新湖中宝看来,或许还是投资更重要一些。从今年披露的情况来看,7月份新湖中宝转让了价值60多亿的地块,而接盘方是融创。新湖中宝这样的操作,不免让人唏嘘不已……

主业房地产卖地,是求生还是因为不看好地产很难说的清楚。

新湖中宝自诩:价值地产倡导者:

“国外近百年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证明,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正相关,地产业长期看好。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成长的历史阶段,经济增长、人口红利、城市化进程、地少人多的特殊国情都决定了地产业必将在较长时期内繁荣。”

既然如此看好,干嘛要卖地,想想真有些搞不动。

正在新湖中宝踩雷遭遇尴尬之际,区块链的爆发救了它。一连四个涨停,一扫阴霾,似乎已经忘记了过往。

有人说,新湖中宝果然是运气好,踩雷的时候,还能股价飞起来,看来必须要感谢救命恩人“区块链”了。

03

缺钱,让大股东尴尬

有实力的房企还在买买买,当然不能说那些卖卖卖项目的开发商就没实力了,但的确表明现金流不是那么充裕,否则没必要着急。

现金为王,一点也不过分。

“为支持公司经营,出于进一步加强保障公司资金计划安排的需要,我公司控 股股东天津泰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建设集团)拟为我公司提供借款,预计本 金不超过 2000 万元,期限不超过 12 个月,借款利率不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人民币贷款基础利率。”10月31日晚,津滨发展一纸公告说明了大股东的慷慨解囊相助。

有人救援,也有房企选择放弃。

11月1日,中交地产公告:关于放弃相关商业机会,仔细一看是天津东丽区金钟街示范小城镇出让二区一二级联动项目。

对于放弃原因,中交地产表示:“结合该项目具体情况,我司预计该项目体量较大, 相应投资总额也较高,如我司参与竞拍该项目,我司一是需要在短期 内筹集 245,100 万元至 320,000 万元土地价款,将为我司带来较大资 金压力,二是该项目预计在开发建设、产品销售的周期会相对较长, 如果在本年度投资如此规模的地产项目,新增的融资成本、管理成本将对我司近年度的财务利润指标形成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,与我司投资策略及计划不相契合。”

或许,在市场看不清方向之际,以退为进策略值得推崇,毕竟留住青山在不怕没柴烧。只是,怎么看都透露出作为大股东的一些个无奈,市场的残酷程度可见一斑。

年关将至,如何避免尴尬,对于部分开发商而言,需要焦虑而又认真的思考一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