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往今来,衣、食、住、行一直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。从1979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“东湖丽苑”拔地而起,到如今房地产成为人们绕不过去的话题,40余年以来,我国的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日新月异的科技生活,让住宅小区也有了老旧与创新、传统与智慧之分——这并非纯粹的时间冲蚀,而是小区建设是否成熟、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本质区别。

事实上,老旧小区“智”起来也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安居工程。2020年,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》发布,指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。今年9月13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《关于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的通知》,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摸排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短板和安全隐患。显而易见的是,让人民群众住的安心、住的放心,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。
由于小区建设年代较早,因此大多数老旧小区并未安装视频安防系统,即便有部分老旧小区配备了这套系统,但也因为人员和技术迭代等问题,导致设备存在多处损坏、年久失修、行同虚设等状况,让小区治安的“第二道防线”变成了中看不中用的“马奇诺防线”,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此外,由于建设时间久远,老旧小区的建筑设计标准也大为落后,公共空间规划大受局限,这直接导致居民们在“行”这个关键字上“有苦难言”。最典型的现象,莫过于小区内的停车难题——试想一下,当你下班后开开心心地回家吃饭,却要在楼下等待保安大叔手动登记车牌,进小区以后还要在电动车堆里寻找停车位,如此体验怎能让居民们住得满意?毫不夸张的说,“停车乱”、“停车难”、“停车慢”,几乎成了老旧小区管理的“牛皮癣”,更对小区的消防安全提出极大考验。
建筑标准的落后,也让老旧小区的“颜值”始终上不去。不知从何时起,老旧小区就与“脏”、“乱”、“差”这三个词汇挂上了钩。如果再深入一些,那么似乎脑海中就会出现繁杂的排水管道、散布在小区以内的生活污渍,甚至如蛛网一般密布在小区上空的各种电线——这些问题都与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有着直接关系。面对这种现状,老旧小区就只能陷入“越来越老、越来越旧”的泥潭吗?
在防范疫情传播的号召之下,把好“人员流动”这道关就显得尤为重要,因此这套解决方案为老旧小区的首道关卡——门禁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。依托于云、物联网、5G等数字技术,居民在云端进行注册登记以后即可获得授权,通过二维码扫描或者门禁卡识别自由出入小区,而未获得相关权限的就要被“挡在门外”。如此一来,既做到了有效筛选小区居民,实时掌握居民出入动态,又能有效识别流动人群,有效防范偷盗等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。

筑牢第一道防线以后,接下来需要进行的即是第二道防线的全面升级。因此这套解决方案为小区内的重要位置、交通节点和公共区域安装了视频安防设备,并将其接入云端,构建起一套专属于小区的智能安防网络,实现了实时获知小区内各区域的人员状况,保障第一时间获知突发情况,让第二道防线也能发挥应有作用。同时,冠林与华为依托智能安防网络,也延伸出独居老人关怀、儿童健康守护、高空抛物监测等实用民生功能,切实保障居民的生命健康。

升级后的停车场管理系统,也切实帮助居民们感受到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出行便利,让老旧小区居民们喜笑颜开。通过在云端录入车辆相关信息,例如车牌、型号、联系人电话等等,使系统自动识别车辆,实现快速出行、无感出行。智能化的同时,这一系统也充分释放了人力成本,提高了车辆管理的管控效率。
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,也是这套解决方案当中针对老旧小区民生问题所推出的服务举措。近年来,为了响应国家垃圾分类的号召,打破“卫生差”的固有印象,地方政府在各个小区内搭建了垃圾分类回收亭。在这一基础上,冠林与华为通过加装垃圾识别装置,可以高效识别垃圾所属分类,同时辅以视频设备与远程实时对讲设备,实现了垃圾分类的在线监管与实时指导,有效降低了后期垃圾处理的各项成本。

为了击碎“不方便”的传统记忆,这套解决方案引入了智能快递柜、快捷超市等生活基础设施。智能快递柜设立多个封闭保护柜,每个保护柜完全独立,有效保障了居民的个人隐私以及快递安全。快捷超市则秉承自由选购、智能结算,最大化提升居民购物的便捷、快速。

此外,为了冲出“消防差”的思维牢笼,这套解决方案在老旧小区的安全区域搭建了电动车充电桩,将小区内需要充电的电动车辆汇聚于此,居民可自己设定充电时间。电动车充电桩的设置,不仅方便居民充电,也降低了乱拉电线的消防隐患,更直接解决了“停车乱”的难题,可谓一举多得。

在完成基础设备的升级以后,冠林与华为还针对居民与政府之间的“沟通”进行了专门优化。在小区内,冠林与华为投放了LED屏幕、隐藏音箱、智能终端等多媒体设备,并结合APP推送实现了全方位的政策信息覆盖体系,实现了惠民政策、物业通知等一系列信息的快速下发和广域覆盖,不仅让居民“足不出区”就能及时了解到政策动态,且在小区内就能完成民生政务事项的申请办理,极大提升了政务信息的覆盖率和居民们的办事体验。
